科技是如何“劫持”人们的心智的

简评:“欺骗人们比告诉人们他们已被欺骗简单很多。”——不知道是谁说的

我擅长研究科技如何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对人们的心智进行劫持。我在谷歌担任了三年的科技伦理设计师,职责是防止谷歌的10多亿用户的心智被科技绑架。

关于科技这个名词,人们总是偏向于乐观地肯定它为带来的一切。但这篇文章,我想带读者朋友们去看一些,可能跟你们一直以来的认识恰恰相反的东西。

这不是标题党,也不是危言耸听。看似无形无态的科技是怎么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的呢?

大家都看过魔术,而魔术这种艺术形式的本身是欺骗。魔术师们利用人们的盲点以及惯常思维的局限性来进行他们那些令人惊叹的“骗术”表演,假如有人来为你揭示魔术背后秘密,你会在知道大部分的魔术并不难的同时惊叹他们对于人们的弱点的完美利用。

虽然听起来有点恐怖,但是我必须告诉你,设计你们每天都在用的产品的产品设计师们的主要工作,其实就跟魔术师差不多。这些设计师们运用着各种知识,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利用用户们的心理弱点,来对产品进行精心的设计,掏空心思地想要霸占用户更多的时间,获取更多用户的注意力。

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绑架 #1:控制了菜单,就控制了用户所有的选择

整个西方文明尊崇个体的独立与自由的,由古及今,无数的人类未争取“自由”而奋斗。然而,谁也不会觉得手机里的某个app的菜单剥夺了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魔术师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就经常这样做。他们给人们一种可以自由选择的幻觉,然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魔术师们给出的选择其实是在他们已经精选准备好的、经过设计的范围之内的。菜单也是这样。

人们很少会这样问:

  • “菜单上没有什么?”
  • “为什么有这几项,而不是其他选择?”
  • “我知道这个菜单的设计者的目标是什么吗?”
  • “这个菜单提供的选项到底是帮助我完成了任务还是干扰了我?”(以超市里货架上的牙膏们为例)

(图)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天中午,你跟同事们准备一起吃个外卖,你们首先打开了饿了么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好推介,你们每个人都盯着自己的手机开始浏览,并且开始根据里面提供的照片、地理位置、价格、配送时间等信息进行着各种比较。原本你们只是想在附近找一家粤菜快餐,可经过比较与选择之后你们找了一家两公里以外的日料店。你们最终得出选择与原本的目标相差甚远。

并不是就近的粤菜快餐不够好,而是在你们打开美团的那一刻起,这个app已经通过对菜单精心的设计,将你们最初想要解决的问题“附近哪里有比较好的粤菜快餐”换成了“哪个商家的顺序比较靠前”或“哪个商家的优惠力度比较大?”。

从打开app的那一刻起,你们这一行人已经下意识地认为饿了么已经将所有的选择展示了出来,然而你们却忽视了在菜单列表更靠后的地方就有一家非常不错的粤菜快餐,它们的快餐新鲜可口,可惜的是这家粤菜快餐并没有处于列表靠前的地方,配图看起来也不够吸引。

当我们的手机能帮我完成越来越多的时候,当我们的手机能满足我们更多范畴的需求的时候(资讯、餐厅、衣服美妆、旅游去处甚至是工作),我们越会认为手机app提供给我们的各种选择总是最好的,不是吗?

“最好的选择”并不是最自由的选择,当我们的日常生活被这类经过设计的菜单包围之后,人们慢慢意识不到它们其中的不同:

  • “今晚谁有空?”很有可能会变成你微信聊天列表里面的前几位。
  • “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变成头条新闻给你的一列滑不到尽头的新闻列表。
  • “有什么值得买的东西?”变成了淘宝上面某个正在搞活动但其实你完全不需要的商品。
  • “我一定要回复这条信息。”你回复的信息却是聊天软件推荐给你的常用回复用语。

所有的界面都可以被视作是菜单。那么假如有一天,微信都学会为你提供所有情况下的回复方式的选择的时候会怎么样?

很多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看在睡觉期间,我们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信息,而手机是很乐意来扮演这个角色的,这个时候通知中心肯定有一摞推送等着你去读。

每天起来我手机的通知中心都是这样的,那么这个充满了推送的菜单是否对我有任何正向的帮助呢?它能够反映我真正关注的事情吗?

通过对菜单和选项的设计,科技绑架了我们的对于各种选择的判断甚至直接将我们的选择统统换掉,你可以现在就尝试有意识地去试试看,其实科技提供给我们的大部分的选择都不是能够真实地满足我们内心真正的需求的。

绑架 #2:把老虎机放进每个人的口袋

怎么让用户们“沉迷”于你的app?将app设计成一台老虎机。(老虎机这种赌博机器在美国的盈利是非常夸张,比棒球、电影等行业加起来都多。)

展示一个很老的统计数据,人们每天平均会查看他们的手机多达150次。Wow,这可不是一个小的数字啊,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呢?他们每一次打开手机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吗?

你一天刷几回微博、朋友圈或者说知乎呢?

人们会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其实跟老虎机所利用的心理效应一模一样:随机奖励机制。

对于这种心理的利用能让用户的“瘾性”最大化,譬如说在微博里进行下拉刷新的操作,你有可能会刷出来几条有趣的新闻,但是也有可能根本什么都没有。不停地刷朋友圈,你想看看在意的人最近有没有新的动态,有可能恰好有,而更多的可能是没有,但你依然乐此不疲,每天都要进行这样的操作。刷出来你想要的东西相当于给你一个小小的奖励,更惊人的是,奖励越罕见,人们就瘾性居然会越重。(这样的设计在许多游戏产品内尤其明显。)

真的是这样吗?数据不会说谎,研究表明,同样是赌博游戏,老虎机让人沉迷的速度是其他种类赌博游戏的三到四倍。它的特点就跟我们上面提到的几种操作方法的设计非常类似——下拉操作杆,有时中奖,有时不中奖,中奖概率比较低。

所以,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有一台手机,其实是非常夸张的事情,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有一台老虎机。(想想现在发展蓬勃的互联网行业)

  • 经常亮起手机的屏幕,看看有没有新的通知。
  • 经常打开微信或QQ,看看有没谁找我。
  • 无限地向下滚动微博,希望能看到什么有趣的东西。
  • 有红点的地方就忍不住一定要打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

(图)

我们常用的应用和网站其实都充满了这样的设计,这对于盈利本身非常有好处。

当然了,有很多产品并不是有意地设计成这个样子,举个例子吧, Gmail 也有下拉刷新这种操作,但它的出发点并不是要让你爱上刷邮件。用户们总是打开 Gmail 来检查有没有新邮件并不会为谁带来盈利。许许多多的设计师也并不以此为出发点来对产品进行设计,但不管是有意无意,这类型的机制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注意力,耗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一种对于心智的绑架。

绑架 #3: